昨日,燃石三季度财报发布,整体收入下降18%,中心实验室业务大降41%,在第三季度末手中的现金剩余6.367亿元。这也业绩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其实并不令人震惊,我在今年3月份的《洞察|22年巨亏9.7亿元,持有现金已经低于亏损额!留给燃石的时间,恐怕不多了》一文当中,已经做过详细的分析,对于23Q3财报来说,恐怕变化并不大,比如23Q3的收入/销售费用比还是0.66,只比2022年的收入/销售费用比的0.60好了一点点,这还是意味着 销售部门还是一个成本项 在这个状态并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再做进一步分析的意义不大,所以,我今天打算说点别的。 在医疗反腐和LDT新政下,似乎整个LDT行业都陷入困顿,但如果我们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并非如此,真正陷入困顿的,只有伴随诊断类LDT,而其他LDT,反而活的还不错,这一点可以从金域、迪安的财报上就可以看出来。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医检所在关门,但这些大部分都是在疫情期间跟风或者扩大了生产规模的企业,随着疫情的浪潮退去,出清过剩产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我们看除去新冠业务后的其他检测业务,就能发现这些业务还是在继续增长的。 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当前伴随诊断类LDT业务,是一个非常扭曲的业务模型,它把很多业务的底层逻辑嫁接在一起,然后资本的催化下不停地向前冲刺,但 失败的根源就此埋下 伴随诊断是一个小而严肃的市场 对于诊断业务来说,核心业务逻辑是提供信息以供决策,而对于药品来说,核心逻辑是能帮助患者改善情况,这也就意味着,对于诊断来说,无论阴性还是阳性结果,都是有价值,有临床意义的,就好比我们做新冠核酸检测的时候,阳性结果要隔离,阴性结果是绿码可以哪都去一样。而对于药品来说,只有阳性结果才有意义,这就好像新冠疫苗一样,在争论不同方法学的新冠疫苗优劣时,都在强调疫苗本身的有效性。 而由于伴随诊断直接和某个厂家的药物挂钩,也就导至了伴随诊断检测如果为阴性的话,那么其临床价值就很低——毕竟患者是在等着用哪种药。在这种情况下,伴随诊断本身的患者适用面就不大,同时,由于直接和用药挂钩,相比于普通诊断业务,伴随诊断业务的风险是非常高的,毕竟,如果吃错了药的,只是耽误了治疗还是小事,倘若对患者身体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这事情就大条了很多。 因此,伴随诊断领域本身的高严肃性和小规模性,就和厂家的业绩需求产生了矛盾,明确伴随诊断的临床意义,那么必然会造成业务规模的缩小和合规成本的上升,同时,如果真的希望在伴随诊断领域有所作为的话,单一技术平台明显不够看,就拿伴随诊断领域巨头Foundation来说,其伴随诊断产品平台包括免疫组化、PCR、NGS和液态活检,而且主要平台是免疫组化和PCR。 因此,对于NGS伴随诊断厂家来说,模糊化处理伴随诊断产品的临床意义,选择带金销售这个方案,并不是一个难以做出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扩大自身业绩,但这个方法和伴随诊断本身背道而驰。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这轮医疗反腐当中,伴随诊断类LDT受创最重的核心原因。 没有明确的临床意义 诊断没有垄断利润 由于有专利保护期的存在,在一定时间内,药品是有垄断利润的,但是和药品不同,诊断类产品实际上是没有垄断利润的,这也就意味着 烧钱抢占市场是自寻死路 烧钱抢占市场的目的,是为了在占据市场垄断地位之后,通过抬高整体价格来获得超额利润,从而弥补之前烧钱抢占市场的损失,因此,如果后续不能抬高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话,那么就无法收回之前抢占市场时所花费的成本。但是很遗憾,诊断类产品实质上是没有真正的垄断利润阶段。这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因素构成: 第一,生物标志物本身不能作为专利,这也就意味着你推出的诊断产品,别人也能推出针对同样标志物的诊断产品,并没有所谓的市场独占期,或者市场独占期极其短暂。 第二,通过低价锁定订单,再通过后续扩大生产降低成本这条路完全不可取。这也就是之前小米早期所使用的“耍猴”策略,通过低价+抢购来维持热度,等到后面原材料成本下降再大量出货。但对于诊断产品来说,一方面是医疗机构的需求是刚性的,它不会,也不可能等待你的产品,另外一方面,单个诊断产品的规模就不是很大,是否能够影响生产成本,这需要打个问号。 第三,由于医药类产品的特殊性,我们基本上只能看到产品降价,看不到产品涨价,这一点大家看看现在的集采和全国价格联动,就很清楚。在过去,厂家为了能给自己的产品涨价,那需要考虑的方法是用更高级的方法学,比如Elisa方法学换CLIA方法学,但如果开始产品的方法学就是最高级的,那么天花板就已经被封死了。 无法涨价,哪来超额利润? 基本上,当一个诊断产品进入微利乃至亏损状态之后,这个产品本身就已经进入了生命的尽头了,转移落后产能方才是正确的选择。但对于新企业而言,刚推出的拳头产品就是落后产能了? 技术时代的落幕,产品时代的到来 在前几天,我看到有一篇自媒体文章写到“产品时代的结束,场景时代的到来”,对于这一点,我其实不太认同,因为只有如果没有应用场景,哪来的产品? 产品是为了解决场景问题的存在 所以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改为技术时代的落幕,产品时代的到来,更为妥帖。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我们引进了很多国外的成熟技术,是成熟技术,而不是技术,这些成熟技术可以直接转化为产品,然后进入销售和赢利环节。实际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并没有遇到非常大的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挫折,这不光在IVD行业,在整个行业基本都是这样,这让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就是 技术好,就是产品好? 但风向已经在发生转变,在消费电子行业当中,比如柔宇科技,这样走完全不同屏幕技术路线的前资本宠儿,已经完全陷入了困境当中;在比如在电动汽车领域,之前被一直质疑技术不行的理想,凭借增程式——这个被认为是落后的技术——跑在了行业前列,而采用换电技术的蔚来,则又开始慢慢陷入泥潭之中。 技术为场景服务,而不是场景为技术服务 虽然体外诊断行业是一个有一定专业壁垒的行业,但终究不能跳出基本的商业逻辑,毕竟,如果只是实验做的好,或者能发大Paper就是成功的企业的话,那么大学,才应该是最好的诊断企业。 文后语 做技术平台,就该按照技术平台的逻辑做;做场景,就要按照场景的逻辑来,但如果把这些逻辑杂交在一起,就会出现很多磕磕碰碰的情形,如果没有外界力量的话,这个飞轮就难以自我驱动,但现在,监管严格了,风也停了。 但对于基因检测行业来说,我并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毕竟环境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弄潮儿,基因检测行业并不是只有肿瘤,而肿瘤NGS检测也并不是只有伴随诊断。 顺势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