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丹纳赫接连官宣了三件大事:
实际上,通过近年的一系列调整动作,丹纳赫中国本土化实践已经卓有成效:9家研发制造基地、十余支研发团队…这一切都在不动声色之中悄然生长着。 2023,是行业大环境骤变的一年。在全新的竞争环境之下,丹纳赫发布的这套“组合拳”,从外表看,只是Logo形象的改变。而望向深处,其实是深层次的战略调整,变化将涉及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 01品牌焕新:100%聚焦生命健康创新 过去三年,辉瑞、强生、GSK、BMS等行业“巨无霸”不约而同焕新了品牌形象,有的同步进行了组织瘦身,有的则为了业务聚焦,目的皆是以更加灵活的姿态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丹纳赫也不例外。 “丹纳赫的新品牌形象,像一条动态的加速度曲线和飘扬中的旗帜,代表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我们希望能加速动力、加速链接、加速赋能。生命不息,丹纳赫的创新不止。”丹纳赫全球副总裁、中国区集团总裁彭阳对医趋势表示。 ▲丹纳赫全球副总裁、中国区集团总裁彭阳颜色方面,丹纳赫新Logo由此前的蓝色变成了渐变紫色,视觉效果更为立体。彭阳对此的解释为:“如果说丹纳赫过去的形象是‘理工男’的感觉,现在则希望展示科技赋能之下更多的温暖,更多的人文关怀。” 丹纳赫的变不止于“外在”。通过近年一系列并购和分拆动作,不难看出其转型决心。
经过一番整合之后,丹纳赫重新以14家运营公司的“集合体”身份亮相,雄居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医学诊断三大领域,且在多个细分赛道占据头部地位。 至此,丹纳赫完成了转型目标——100%聚焦于生命健康领域,实现了从新疗法、新技术开发到临床诊疗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商业闭环。 ▲丹纳赫旗下14家运营公司,可提供医学诊断、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抗体研发、工艺开发和临床前研究、工艺放大和临床研究、商业化生产五大解决方案 生命健康赛道是一场关于人类健康的“无限游戏”,需求不会有尽头,创新亦不会有终点。 “新品牌的承诺是Innovation of the speed of life,核心就是创新。”彭阳告诉医趋势,“而对于中国的投入,不会随着战略变化而减少,只会更加重视。” 02“创升中国”战略之下,唤醒丹纳赫速度 当下,行业内外部环境正在剧烈变化,跨国企业想要更好地完成本土化“内嵌”,必须灵活调整组织和业务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中国市场。 2019年,在彭阳的领导下,于一众MNC之中,丹纳赫中国率先开启了组织架构转型,他尝试将过去散落的子公司、职能模块整合在一起,使中国的研发、生产、分销、服务、市场等部门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合力以加速本土变革。 2022年初,在更加灵活的组织层面之上,丹纳赫中国全面启动了“创升中国”战略,旨在于中国实现本土制造&供应链、本土商业化、本土创新,最终形成“飞轮”,并通过丹纳赫商业系统DBS推动“飞轮”加速度转动,以便成为一家“中国公司”,对各种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和决策。 ▲丹纳赫“创升中国”本土化飞轮于“创升中国”战略之下,海外产线向中国的转移是推动“飞轮”转动的第一步。 “2023年,丹纳赫旗下贝克曼库尔特、徕卡生物、SCIEX、雷度等众多子公司都推出了从全球转移到中国生产的新产品,它们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战略执行速度之快肉眼可见。 ▲丹纳赫产线中国转移计划作为全球产线转移的承接者,2022年,丹纳赫宣布在苏州投入过亿美元建立丹纳赫诊断平台中国研发制造基地,已于今年10月启动运营。据悉,该基地是集合智能制造和丹纳赫商业系统为一体的超级工厂,一期建成近39,000平方米,是丹纳赫在华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 基于该工厂,贝克曼库尔特已经实现了所有主要设备的本土生产。此外,SCIEX在中国的首台本土化质谱产品、雷度米特首台国产ABL9血气分析仪等均出自这一超级工厂。 这还不是丹纳赫本土生产的“终点站”。 11月8日,丹纳赫与金桥集团就丹纳赫中国上海研发生产中心(金桥)举办签约仪式,这是金桥工厂运营近30年后的又一次扩增扩建。该项目落成后,以徕卡病理为代表的集团内同类产品全球产能的近50%将落地浦东,徕卡病理在华销售产品的60%将实现国产化。 ▲丹纳赫中国上海研发生产中心(金桥)扩建项目签约仪式。此次项目覆盖丹纳赫生命科学与医学诊断两大业务板块,项目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落成后还将承载丹纳赫集团品牌展示、产业路演、技术转化以及生命科学平台研发能力建设等 做强本土生产能力和供应链之后,丹纳赫开启推动“飞轮”转动的第二步——本土研发和本土创新。 据彭阳介绍,过去两年,为了满足本土医患需求,丹纳赫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内部研发,如今,徕卡生物的激光玻片打号机HistoCore LIGHTNING S、麦默通乳房病灶旋切式活检系统睦兰等本土创新产品已成功开花结果。第六届进博会,恰好是一场“创升中国”战略第一阶段的成果汇报。 ▲丹纳赫“创升中国”战略2.0本土成长飞轮 这一次,丹纳赫计划掏出的是DBS、技术、投资等优势在内的“全部家底”。 技术转化方面,丹纳赫对科学家的临床研究赋能由来已久,其Beacon计划正是资助于科研院所的开拓性科学研究,合作对象包括Car-T细胞疗法之父Carl June。最新的合作案例在11月4日,丹纳赫宣布与牛津大学基因组医学教授、脓毒症生物学领先专家Julian Knight实验室合作开发一种新的检测技术,实现对脓毒症精准高效的诊断。 “我们也希望在中国进行类似的合作,把中国的专家团队建立起来,让产业与科研形成合力,搭建对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有长足作用的创新生态。” 运营管理方面,以DBS为基础的丹纳赫管理体系一直被行业奉为圭臬,不仅可以用于日常工作,也可以缩短上市时间和交货期限,以及创新开发突破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一个例子是:2014年,丹纳赫收购赛景未商业化的CytoFLEX(现为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业务),上市后第一年即实现全球装机量提升5倍、生产能力提升500%、产品质量改善225%。 赛景创始团队曾表示:DBS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持弥补了创业企业的短板。当创新遇到DBS,才能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持久的贡献。 从构想到行动,丹纳赫已经开始布局产业创新转化加速器。具体思路为:以总部所在地的长三角为主体,京津冀昌平生命科学园、粤港澳广州国际生物岛、成渝重庆两江新区三大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及未来更多的战略城市X作为补充,整合“1+3+X”产业创新转化加速器,携手政、产、学、研、医、投等多领域,共同打造“创新链+产业链+生态圈”的闭环链条。 ▲第六届进博会之际,丹纳赫就“1+3+X”产业创新转化加速器分别与商务部投资促进局、植恩生物、火石创造宣布合作此外,在平台搭建方面,丹纳赫同样投入不菲。 今年9月,丹纳赫在上海浦东投资过亿人民币建立的思拓凡(Cytiva)科创中心正式开幕,致力于为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11月1日,该中心被浦东新区政府正式认证为 “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将在未来的5年内赋能中小企业100家以上,每年为发展中企业提供2000人次人才培训,覆盖生物制药的全流程,从技术、人才、商业、生态四个维度为合作伙伴赋能。 “未来,我们希望打通全链条,形成全国产业链的布局,把有潜力的idea和产品带动起来,共同打造一个面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的创新生态系统。”彭阳对此信心十足。 创新、生态、链接、赋能...在一众跨国企业都在深化本土化布局之时,丹纳赫的本土化显然想得更深,做得更远。 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术到落地,“丹纳赫模式”已被一次次成功实践所验证。期待这一模式在中国的延伸,能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惠及更多的中国医患及生命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