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苏州工业园(Suzhou Industrial Park,简称SIP)致力于集中优势资源支持兴建纳米科技、生物医药、云计算等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9月下旬,包括美国彭博社商业周刊网站、路透社、道琼斯MarketWatch、THE US NEWS、波士顿环球报业、The Herald报业、加拿大Digital Journal等众多国际主流媒体以“公司是主角、苏州纳米城建造剧场”这一生动视角对SIP筑巢引凤的创新实践进行了聚焦报道。
以下是主要内容——
一个专注于孵化与加速纳米科技应用的Nanopolis Suzhou(“苏州纳米城”)于2013年1月在SIP正式启用,如今它业已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着多元化纳米技术相关产业的“综合社区”。在这里,各类研究机构、学术院校、新创公司聚集一堂,相互之间不断催生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破茧而出。
Nanopolis Suzhou在方位上恰好毗邻如今容纳了25所世界知名高校机构的SIP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后者显现出的不同创新因子间“互为授粉”的效应可谓是一个巨大的灵感激励。
2014年初,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在独墅湖区建立了先进技术研究院(SIP-UCLA ITA),其业务领域包括新能源技术、新材料、和纳米科技等。而英国牛津大学也即将加入SIP一个迅速拉长的、在此建立创新中心的国际知名高校名录。
为打造一个充满生机兴旺的企业社群,Nanopolis Suzhou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扶持政策组合,同时向企业提供孵化器服务、共享实验室等平台,甚至包括纳米安全测试与评估服务。除此以外,在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和支持上市方面,SIP多年来向园内企业提供一揽子高效服务。
Nanopolis Suzhou所孵化的企业从事着各类纳米技术相关产业,并且在多领域内取得突破性发展——从微纳米制造(如纳米加工制备、打印电机系统与设备),到能源与环境领域(如纳米电池、动力电机系统、水处理、空气净化、清洁技术等),到纳米新材料科学(如纳米颗粒、纳米结构材料、其他原材料等),乃至纳米生物技术(如定向药物输送,纳米诊疗,纳米医疗设备,纳米生物材料等),不一而足。
据Nanopolis Suzhou总裁张希军介绍,Nanopolis所提供的服务事实上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孵化器、加速器的概念;而Nanopolis及其社群的重要意义只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加显著——或许在5年之后,因为那时候纳米科技的“应用”会迎来一个井喷时期。
“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关注到产业上游端的技术,这就意味着纳米技术的应用会得到更大发展,”张表示。他还补充说,目前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纳米产业均高度重视,提供极大力度的支持。
Nanopolis Suzhou的使命还在于为国际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桥梁支持。“我们就像一个‘桥头堡’,”张解释道,“很多国际公司不仅看好中国的市场(即:潜在客户),而且他们也很看重中国的研发能力、以及人才供给。”
黄哲军是5年前入驻Nanopolis的园内企业POLYNOVA公司总经理。他介绍说,苹果公司就是他们的国际客户之一,POLYNOVA每年的销售额现在约为400万美元。黄表示,SIP/Nanopolis最打动他决定前来安家的关键因素包括:出色的基础设施、完善的供应链生态圈,和前瞻的国际视野。
“这个园区一切按国际规则办事;与中国其他地方不尽相同的是,你在这里无需针对本地官员们请客吃饭,或者进行很多社交招待;每个企业家、创业者在这里得到公平的对待,一切操作方式与国际商务惯例相符合,”曾在跨国企业浸润多年担任高级经理人的黄表示。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Nanopolis Suzhou还为“国与国”层面的纳米科技合作提供平台。基于此,远道而来到Nanopolis Suzhou 设立创新中心的国家包括芬兰、荷兰、捷克等欧洲国家。
2012年11月,中国科技部与芬兰劳动与经济部合作创立的“中芬纳米创新中心”即落址于Nanopolis,该中心旨在推动中国和芬兰在纳米技术产业领域的研发合作、技术转移、技术服务等工作,促成纳米技术创新成果在苏州和园区实现产业化。
在“请进来”的同时,SIP亦不遗余力地将推动纳米科技国际市场合作与交流,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暨纳米技术成果展,(即ChiNano)已经连续举办四年,2014年9月24-27日将举办第五届大会,将迎来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700多位纳米科技领域专家与会。
总裁张希军强调,产-学-研之间的融合与协作对于纳米科技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而言,Nanopolis Suzhou的意义绝不仅仅止于成为那些“教授企业”的宿主,而更重要的是,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链接与协作。“例如,园内企业积极为高教区的院校学生提供实习与科研的岗位机会;同时,企业的高层也受邀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他介绍说,“我们也经常帮助高等院校优化他们的课程设置,从而更好地连接起产业与学界之间的纽带。”
主政者们的全局观无疑将推动Nanopolis Suzhou的蓬勃发展。预计到2019年,整个Nanopolis Suzhou将容纳约300家入驻机构,员工总数将达到2.5万-3万人左右。
美国Mesolight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允军博士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十年前就成立于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的Mesolight公司主营半导体纳米晶体的研发,这种材料广泛应用于平板电视屏幕、移动电话和灯光系统。两年前,王允军将公司从美国搬到SIP运营——他相信,回到中国、在SIP寻求公司新发展的一片沃土,将是他最英明的决断。
在Nanopolis Suzhou的帮助之下,王博士的公司最近成功获得200万美元融资,这也是公司获得的第一轮风投。“SIP为我们所提供的帮助远远超过了美国科技孵化器,”王感慨道,“在美国,他们只是给创业者提供研究场地;而在这边我们获得的是一揽子资源的支持。除了融资方面的支持之外,我个人认为,帮助创业者从单纯的‘科学家’视野中脱离出来、从而不断积累商务运营的洞见和才能,这是对我们最有价值的帮助。”
Albert Goldson是总部位于纽约的国际商务咨询与智库机构Indo-Brazillian Associates LLC的常务董事总经理。在他看来,如果说工业园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即刻的、显性的”效益已广为人知的话,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对一些社会的“长远现象”所起到的作用力则“虽不是即刻的、但却有深远的影响”。“长远现象”中可包括,以中国而言,大量的优秀人才出国学习、并且留在国外创业(即:长此以往可能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和国家竞争力的下降)……
“如果一个地区能提供——从建筑学角度而言——非常有吸引力的城市设计与规划,与此同时,又能提供高科技和创新枢纽式的‘软环境’,那么长期而言,对吸引中国年轻俊才的‘回流’是有帮助的,因为在这里他们能找到职业发展与个人生活双重层面的最佳归宿,”Albert Goldson表示。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副主任蒋卫明坦言,SIP并不是硅谷,她有着自身独特的DNA;因此从发展观而言,SIP需要探索出符合自己的一套发展方案与路径。
“针对纳米科技产业的人才培养,我们已有一套全面的方案,”蒋颇有信心地表示,“这也是我们园区之前在生物医药和云计算——同样的两个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成功培育人才的经验基础上的提升。从目前来看,教育机构与企业界的合作非常有效。”
蒋以现实的例子来进一步阐述。他介绍道,独墅湖区的不少教授在企业兼职担任首席技术官、副总经理等高管职位,这样他们能更“接地气”地了解产业动向、企业用人需求,以及教育者如何来提供支持。因此,这样的机制对于教授们本身的科研与教学也很有帮助。
“我们的大目标就是创建一个健康的生态圈,”蒋总结道。
至少到目前为止,这样的生态圈文化在Nanopolis Suzhou以及SIP整个园区皆已蔚然成风。
“我们的企业是舞台上的主角,”SIP主任杨知评比喻道,“政府的作用并非为他们事无巨细地作出安排、或越俎代庖地插手企业运营……相反,我们为企业搭台,我们为‘主角们’建造最好的‘剧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