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基因从业者小张 我是一个在mNGS行业从业五年,有着5年销售3年市场,基础科研2年,临床5年背景的人。 mngs和tngs应该是感染诊断最火的两个产品了,这两个产品是什么关系,各自如何定位的?咱们先说说mNGS: 从15年开始走入临床以来,对临床主要有两点贡献: 1.加速了感染诊断的时效性,为病人治疗抢救了时间 2.对各科室或者适应症的感染谱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数据 一开始mNGS的收费和成本相对比较高,随着临床的认可度提高,样本量的增长,各项成本都有大的降低,尤其是探针捕获结合的mNGS的出现,让成本再次下降,终端市场的价格也会逐渐下降。随着重庆物价出台,微远,金域等公司的定价,最终市场价可能定到1800-2000/DNA流程,4000以下/DNA+RNA流程。作为感染诊断的高端检测产品,这个定价也比较合理,如果再低对厂家的利润和长期发展不利,可能适得其反。 虽然说这个产品有这么多有点,价格也可能大幅下降,但是这个产品获批有个致命的弱点—质量的稳定性,没有一个可以度量的标准。即使获批也不容易大规模开展,一方面对实验条件和人员有极高的要求;一方面相对于其他产品来说成本相对较高,上机量有一定的要求,否则会面临亏损,不利于长期运行;最后一点,病原谱已经这么明晰,是否还需要这么广度的检查,是否存在过度诊断,尤其在当下医保拮据以及经济增长放缓的阶段,对国家和个人都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我们再来看看tNGS,可以指相对病原谱更窄的高通量检查产品。我印象中是在前年的时候已经听到tngs的声音,当时并没有在意这个产品,当我去了市场部之后,看了各科室病原谱的检出,再加上我之前也有看过上万份报告,真的发现新发罕见的病原体占比是极少的。在去年tngs爆火的时候终于明白过来这个产品的重要性,原来很多研发人员在早期就开始筹划这个产品。 不得不说这个产品的出现是mNGS高度普及的产物,也是理所应当出现的产品。虽然说受引物二聚体以及气溶胶污染的原因,目前有假阳性,血液检出效率低的问题,但是我认为随着探针捕获技术的进入,更精准的panel的出现会慢慢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让tngs更适用于临床,作为危重,疑难感染一线检测。 对于定价而言,市面上从四五百到一两千的价格均有,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这个产品才开始进入竞争中,定价和各公司的成本有很大关系,随着产品的普及以及临床试验,指南共识的出台,我预测不同大小的panel价格最终会订到500-1200左右。 大家其实可以感觉到,为什么我这么看好tngs,主要原因有四个: 1.符合市场需求,DRG控费,价格比较低,也不存在过度诊断。 2.监管部门更容易做质量评估,保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检测诊断前移,利于感染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病人总体支出,符合卫生经济学。 4.样本量相对较大,很多区域中心医院也可以满足上机要求,极大保证结果可以在24小时内出具,避免大量病人挤到大城市看病,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我对这两个产品有以下的预测和建议: 预测mNGS市场会逐步萎缩,仅有在复旦100内大型三甲医院能够运行,且主要样本量也会被后续的tngs产品逐步替代,作为感染检测的补充。纯mNGS公司上市可能性减少,融资几乎不可能。 建议mngs公司尽早布局tngs,另外需要团结起来其他肿瘤等第三方的公司,把各区域中心病原检测网络盘活,来和金域,迪安这种巨头分享市场,否则资本很难看到希望,会被市场淘汰,连本身占有的mNGS市场也会因为利润这些硬性要求逐渐淡出市场。毕竟感染的市场很大,共赢才是最关键的。 预测tngs会成为复杂感染检测的一线手段,各个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都会建立检测中心,感染病人往大城市的流向会减少。 建议头部tngs相关的传统ivd公司引用临床资源更多的mNGS人才,收购或者联合mNGS和tngs公司,发挥自己渠道优势,把临床试验和共识这些逐步完善,为tngs的应用做好循证依据。 tngs和mNGS的竞争不是传统第三方和新型第三方的竞争,是市场推广策略的竞争,有已经成型的检测网络,还需要有心人去梳理。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