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在中国生物医疗的第一个冬天
2023-7-11 16:31|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2275|
评论: 0|来源: 交点CrossPoint | 作者:下班的模式生物
摘要: 借用业界前辈的话 "中国现在是第一次医药寒冬" 。
借用业界前辈的话 "中国现在是第一次医药寒冬" 。年已过半,投资经理们虽然比年初的时候的确是看得更多了,跑得也更多了,但真正出手还是显而易见的少。在经济下行周期市场风险增加 ,LP焦虑了,GP也跟着为LP焦虑 (也为自己焦虑),投资经理的心态也变了。之前不领投的机构今年还是不会领投,之前抢着领投的机构今年也看不到动作了。能出手的机构大部分选择求稳,追求有营收有利润的标的。
去初创生物科技公司拜访听到最多的就是 “我们现在缺个领投”,但估摸着也缺跟投。50% 美国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全职员工小于100)的现金只够最多支撑10-12个月,主流预测糟糕的融资环境在近期不会得到改善。 中国生物科技CEO们也可见的焦虑了。 经济形势整体下行,生命科学赛道还适合投资么?虽然大环境不好,但生命科学的需求不随经济的变化而变化。- 技术创新还是硬道理:真正的生物技术创新不受经济周期影响,突破性的治疗方法,诊断方案,生产方法还是会持续涌现。圈子还是原来的圈子,反观现在公司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打磨产品方案。
- 生物医药需求没有本质变化:举个例子,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相关治疗诊断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 (慢性病,退行性病,癌症,etc.)。再举个例子,外貌焦虑愈演愈烈,伴随社交媒体的铺开,体重和容貌管理的付费意愿有可见的增加。
- 政策支持国产替代:政府对于生物医疗行业的支持力度将会继续加大,这将为生物医疗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生物行业的产业链复杂,包括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各个环节之间的融合度难以保证,政府和成熟企业并购很可能倾斜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出现的瓶颈。
既然基本需求没有变化,环境变了,生命科学投资变了么?投融资节奏变慢了,创业者和投资人应该好好利用现在时间一起建立可持续的估值体系。- 创始人和股东可以利用现在对公司价值有更长远的思考和对估值预期有更直接的对话。有的公司CEO在做股东的工作,有的公司股东在做CEO的工作,大家的愿望都是让公司能有足够的现金活下去。
- 如果创业公司难以获得足够的投资支持,已入局投资人/股东可能会第一次被迫考虑take a down round 。对投资人和创业者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只要能让公司活下去,董事会和股东在融资条款上也不会太纠结。
- 创始人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思考公司估值和公司价值。在达到什么成果/里程碑的时候公司可以有价值的提升,要花多久时间,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下轮融资什么时候开始,要融多少钱;而不是“一年融资一次,每次估值提升50-100%”。
- 投资人有更多的时间做决策。投资时间窗口变长投资人有更多的不被打扰的时间和创业团队打磨,当然前提是有足够的资金和坚定的出手意愿。
- 思考拓展融资的途径的可能性。银行授信,bridge loan,可以借钱的机构,现在准备也不会太晚。有几个有钱的朋友现在更是尤为珍贵。
对于生命科学赛道的投资人/创业者来说现在意味着什么?坚定信念,做该做的事。- 对有资金的boutique fund来说,现在是好时候
- 对有稳定现金流在开发新产品的创业公司来说,现在是好时候
- 对有现金储备需要招人做积累的创业公司来说来说,现在是好时候
在经济下行周期,整个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很难准确预判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站在投资的角度,我觉得现在是难得的经历和机会,保持学习的心态,守住自己的赛道,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寒冬可能会催落茂密的树叶,却让之前被遮挡的枝干更清晰。实在太冷了还可以去合成生物学的篝火边上暖暖身子。不知道同行们前辈们是不是有一样的感受,欢迎分享指正 (抱拳)。---The End---
有生命科学和IVD方向的项目需要融资,欢迎加星哥个人微信号,期待合作!
|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