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内卷的核心是增量不足 无论是去IVD还是其他医疗相关的展会,都发现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 比如圆乐参加的这个展会,一个展厅做塑料耗材的估计也有几十家,大家的产品种类基本一致。 同行多且能活着就说明做塑料耗材的生意可以做,可能门槛也不高,所以入局者多。 有竞争是好事,但过度竞争的结果是为了生存开始打价格战,陷入无意义的内卷。 如果细聊你会发现,他们一般会说自己以前是哪个公司出来的,自己有那个厂家的技术,自己生产的产品比人家有哪些优势等等。 内卷就是这样开始的。 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增量不大或入局者数量的增速大于增量的增速,总之就是增量不足。 因此,如果不想被卷入,那么你就要在增量上下功夫。 02增的是需求,而不是自产产品 假如你公司的产品只有生化诊断试剂,你主要维护的关系就是检验人员。 他们平日的需求一定不仅仅生化诊断试剂。 既然长期维护着这些关系,你做一个产品也是做,为什么不做其他的产品?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可实际不简单。 不信? 你看看自己公司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一提到做其他产品,很多人的思维就是自己研发、生产、销售。 其实在同质化竞争如此严重的中国,代理其他公司的产品不香吗? 迷信自己的努力,迷信自己掌握核心技术这是要不得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问另一个问题。 ——你到底要的是什么? 技术还是产品? 其实,都不是! 你要的是渠道,是资源,是赚钱! 只要有一类产品有核心技术,你就能维护住终端资源,那么其他品类的产品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可以。 没有人规定生产公司不能经营其他品牌,如果你怕影响自己品牌价值,那么成立子公司也可以。 因此,增量增量增的是需求而不仅仅是自产的产品,为现有客户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不失为一个低成本的营销方式。 如果客户需要,那么你也可以给客户卖手纸,垃圾袋。 03什么都自己做,浪费! 说实话,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什么东西都想自己做的想法,真的浪费了很多资源。 最近圆乐招了一个研发,她以前公司做的产品其实已经过时了,可是公司已经投入几个亿,依然没有产品出来。 放弃也不是,坚持又很尴尬,可能损失更大。 没有产品没关系,当时为了融资,厂房几千平米一下子就建了起来。 据说他们的空调系统是车间和办公室共用的。 厂房长期不用,房租一直交着,办公室要用空调时生产车间空调只能一起开,这么多年来就是这样一直浪费着。 这绝对不是个例,前段时间圆乐为了买一些二手设备。 联系了一些公司,他们为了注册产品,厂房建了、设备买了,但最后都是新的,公司就运营不下去了。 如果你买设备,还送你其他耗材或低值易耗。 原材料卖不掉只能当废品处理! 有一些还在存续的公司,厂房很大,而真正使用的时间一年就十几天。 没用厂房的话,不符合质量体系要求,只能维系着,为什么不委托生产? 大家为了生存,只要有活干,让厂房不空着,人不闲着,那么只能搞低价了。 当客户发现,有人能做更低价,也就相信现有供方还有利润空间,于是逼着原有供应商降价。 于是,内卷就越来越严重,殊不知其实低价是为了生存赔钱做的。 04用供应链思维做产品 我们看看世界上做得大的公司,比如罗氏、默克、丹纳赫、雅培等。 如果他们迷信什么产品都自己做,那么没有精力做得这么大。 比如以前经常购买原料的sigma,后来被merck收购了,他们的产品都是自产的吗? 不现实,从他们供货的情况,我们都可以发现:其实很多产品都是从其他公司购买的,但是他们建立自己的质控标准,提高检验能力即可。 你再去国药化学试剂公司的订购系统看看,他们不仅卖自己的品牌还卖其他品牌。 雅培的生化仪是自己做的吗?丹纳赫不也是买买买变成巨无霸的? 从市场中去找到优势的供应商,借用他们的产品拓展自己的产品线,可以委托、可以代理、可以收购。 关键是一个企业的老板有没有从供应链整合优势资源,严把质控标准的发展理念。 而不是在竞争思维中,做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选择。 因此,我们公司不大的时候,重要的不是怕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走,而是想着如何联合别人把自己做大。 这个做得比较好的在IVD就有不少,比如华北的一家企业。 在2014年圆乐第一次听说该公司,当时听人说他们产品质量一般,可是转眼不到十年,人家销售额翻了几十倍,往百亿级别跑了。 圆乐看了他们的产品,无所不做,只要客户有需求,他们就能做。 他们真的都是自己做的吗? 网上说他们有上千采购人员,圆乐觉得有点夸张。 但是从这个角度看,圆乐臆断他们就是用供应链思维做产品的。 在一篇关于该公司的文章下面,有人评论说他们大而不强等等。 我们国家不就是先做大,再做强的典范吗? 世界不是0和1的选择问题,存在即合理! 立足于自己的优势,相互为彼此的站台,一起做大做强才是王道。 你死我活,我要把你比下去的零和思维不值得提倡。 04放弃零和思维,才能不拧巴 不仅在企业做产品,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存在零和思维,结果把自己搞拧巴了。 昨天,一个长期支持圆乐的读者朋友,给圆乐发了一张聊天截图。 原来是他给自己的好朋友们组了一个群,经常分享自己看到的好文章。 时间长了,别人就不耐烦了,说群里十条消息九条是他发的。 当然,还私底下好心地提醒他多研究研究研究生意怎么做,不要天天发这些。 他朋友的意思我们转化一下:多发文章=不能做好生意。 人家好心分享给你,你却把自己搞拧巴了。 其实圆乐写文章,也是有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 这就是零和思维的表现,非此即彼,你的赢就是我的输,写文章就是做不好业务,多分享文章就是不好好研究自己的生意。 其实,效率不是靠时间,而是靠技能,靠更先进的工具。 比如圆乐视频号发的几个小视频,普通人要用很长时间做的事情,掌握了方法和工具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