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多方数据,到2021年底,国内化学发光市场约300亿元,占免疫诊断市场约88%。目前,呈现金字塔式竞争格局: 4+5+N 。N是多少?文末会为大家揭晓。基于此估算推演,国内化学发光格局如下:(1)外资份额:228亿元,其中,①罗氏诊断105亿元,占35%;②雅培84亿元,占28%;③贝克曼21亿元,占7%;④西门子医疗18亿元,占6%; (2)国产份额:72亿元,其中,⑤迈瑞18亿元,占6%;⑥新产业16.5亿元,占5.5%;⑦安图15亿元,占5%;⑧迈克6亿元,占2%;⑨亚辉龙6亿元,占2%;其他10.5亿元,占3.5%。(主要为国产企业,因此归入国产份额,这里有很小一部分外资,暂不计)(国内几家发光龙头,2022年报未披露,故而暂用2021年数据。300和88%,是估算而非实际数据,文章发出后争议声大,呼吁官方发布权威数据!!) 化学发光发展历程
(↑:现存309家有化学发光业务的IVD企业,国产+外资,基于工商注册成立日期绘制上图。当然这些企业,成立之时未必就开始研发化学发光业务,因此本图仅做历史轮廓描述,仅供参考) - 第一阶段:1990S~2003年。这一阶段成立企业共57家,平均每年5家。新产业成立于1995年,国产第一家化学发光企业,一直专注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领域的研究,于2008年9月顺利完成中国第一台全自动化学发光仪的注册,并成功推向市场。
- 第二阶段:2004~2011年。这一阶段成立企业共71家,平均每年5~10家,产业发展加速。
- 第三阶段:2012~2022年。这一阶段成立企业共169家,平均每年10~15家,并在2020年超过30家,这得益于湖南医疗器械宽松的审批政策。
写化学发光技术原理的文章,已经非常多了。这里不再啰嗦,放一张简图,方便大家看看。化学发光,分为四类:直接化学发光、酶促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光激化学发光。黄工认为,技术演变趋势,大多数是朝着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更智能更自动化的方向。比如,汽车、计算机、手机、相机等等,越简单、使用门槛越低,各方普及推广的意愿也越大,符合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把国内化学发光有效注册证数据,全部整理、清洗好了。到2022年12月31日,国产化学发光注册证共6968张;到2023年4月5日,进口化学发光注册证642张。两者加总,目前国内化学发光注册证,大约7600张,包括仪器、试剂、质控品、校准品等。去年统计的国产注册证,到2023Q1可能有增有减,但数据差异不会太大也不影响本文论述。这7600张注册证,登录国家药监局数据库,医疗器械板块,输入“化学发光”整理可得。(↑:目前国内化学发光有效注册证数据,国产+进口,总计7600条)基于上述数据,梳理出国内市场,化学发光相关企业共309家。这309家企业,包括子公司在内,很多不仅从事化学发光业务,也有IVD其他板块的,但都和化学发光有关,就一并整理了。另外,还对这309家企业,成立时间、所属省区市、母公司(控股公司)、业务包含仪器/试剂、发光体系等重要内容,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整理,基于此表,可一览全国化学发光版图。(需要上表的朋友,可加入文末黄工的知识星球,有很多干货资料供下载,有技术群供交流)
先来看个全貌。国内309家化学发光企业,湖南52家,占17%;广东48家,占16%;北京33家,占11%;江苏32家,占10%;浙江和上海,均为23家,各占7%;山东17家,占5%;天津12家,占4%;重庆11家,占4%;河南和四川,均为8家,各占3%;福建、湖北、安徽3省均为7家,各占2%;广西和河北各5家,分占2%;江西和陕西各3家,占1%;吉林2家,云南、黑龙江、贵州各1家。这些数据,包含国产、进口,也包括子公司在内。湖南化学发光企业数TOP1,主要是其他省市企业,到长沙、湘潭、常德等地注册了子公司。这309家发光企业,都用哪种发光体系呢?超过一半的企业,采用酶促(间接)化学发光法,163家,占53%;有1/3的企业,采用直接化学发光法,98家,占32%;电化学发光8家,仅占2%;光激化学发光6家,仅占2%;直接法、酶促法都兼容的,有8家,占3%,主要是化学发光CMDO/OEM企业;另外还有25家,未准确表述自家产品化学发光体系的,黄工查询药监局数据库、企业官方公众号、专利数据库等,均未获取到发光体系有关信息。对上图进一步分析,目前国内主流发光体系(发光底物+标记物)为:AMPPD+ALP和吖啶酯(AE)。163家采用酶促化学发光的企业,有109家的发光体系为AMPPD+ALP(碱性磷酸酶),占66.87%;98家采用直接化学发光的企业,有92家的发光体系为吖啶酯(AE),占93.88%。 大家都知道,化学发光是封闭系统,有仪器投放医院,是试剂上量、持续盈利的根本支撑。那这309家企业,仪器/试剂业务,各家都是怎样的呢?总的看,309家化学发光企业中,注册有仪器的166家,占53.72%;注册有试剂的254家,占82.2%;同时拥有化学发光仪器和试剂的,则有116家,占37.54%。 那合并子公司,实质运营的化学发光企业主体(母公司),以及国内化学发光版图是怎样的?以下内容,是本文的核心。我们将会看到,目前国内IVD最大市场份额,化学发光赛道都有哪些实力玩家。信息整理,难免有错漏,还望相关厂家朋友,多多包涵,多多指正。
上图,我们能看到,国内化学发光生产企业,主要分布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一带。具体讲,分布于广东省(深圳、广州),北京市(大兴),浙江省(宁波、杭州),上海市(浦东),江苏省(苏州、南京)等省市。外资4大巨头(罗雅贝西),中国总部注册地在上海。国产5大龙头(迈瑞、新产业、安图、迈克、亚辉龙),分布于深圳、郑州、成都。这9家企业地点连线,在地图上构成了一个菱形。也是国内4大经济增长极。经合并子公司,保留有50%以上控股权的母公司,国内大约有244家,有化学发光业务。这个数据,包含外资企业。具体看下方8张表格,一览化学发光企业档案。排列顺序: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注册证数多少。注册证数,统计时间截止2022/12/31,到今天有增减,请注意!有关化学发光仪器型号,这里就不列举了,感兴趣可以看看,黄工另一篇文章《一文概览: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目前累计阅读量为3.2万+。
1、开篇黄工提出,目前国内化学发光格局是“4+5+N”。现在回答大家,N=235。N所占的市场份额约为10.5亿元,占3.5%。那么,平均下来,每家企业的化学发光营收,则约447万元。真实世界,肯定不是平均主义。那有非常多的小企业,营收可想而知了。回到开篇的问题“中小型化学发光企业未来怎么办?”,这个问题,智者见智,欢迎文末留言探讨。2、把化学发光市场,比作一个系统。有哪些内部、外部因素,影响系统走向?确定性的,如国产替代、化学发光集采?不确定性的,如关键原料和零部件,抗原、抗体、酶、磁珠、微球和光电倍增管PMT的自给程度;或者化学发光技术的迭代,设备研发制造水平的提升,工艺材料的创新和改进,相关疾病谱系和人群的增减,新的疾病标志物被发现和应用,试剂和仪器相关理工医学科基础研究进展,产学研各界协同配合程度,各级医院新设速度和数量,最重要的还是本土相关人才培养是否跟得上产业发展速度,等等。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化学发光格局的演变态势。3、化学发光赛道,是否还有投资机会?相关交叉技术应用,能否带来新的增量,诞生新的企业,成为新的投资标的,不好说。如果要寻找投资并购标的,列表在上边,可以基于此进一步研究,相信会有新的重要发现,并将带来新的业务变化。4、最后啰嗦一点,写几句体会或感想吧。本文从构思到发表,历经一个多月,最费时间的,是注册证的整理、分类,以及上头8张化学发光档案信息的反复核实确认。这里要提一点,有约10%的发光企业,表中发光原理、发光体系,黄工打问号,多个渠道未能确认信息:药监局注册证、官网、产品彩页,都不提及或模棱两可,所以信息收集过程很繁琐、很痛苦。希望相关厂家朋友,以后在产品注册或彩页制作时,补齐一些重要信息。 好的作品或产品,是需要花点心思打磨的。不能贪图求快、人云亦云、模仿照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坚持,有自己的原创观点,是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对待。黄工做公众号、写文章、办知识星球,都是力争做出好东西,为大家所用,提供一点有用价值,在看完黄工文章,加入黄工星球或社群,买了黄工资料后,对自身业务有所帮助,这就是我的初衷,也是一直追求的。如果你觉得本文还不错,欢迎分享转发打赏。也欢迎加入黄工的知识星球,或买一套资料,原创不易、创业不易。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