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个在国外留学的学姐打了通电话,她自己本身也是学检验的,这几年在加拿大的一个实验室做研究,因为马上要毕业了,就聊到了职业发展的问题。从她的描述中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她对IVD企业的向往,可能是因为这次国内新冠企业在国外名声大燥,让她更加坚定了要往企业里去,去学更多的东西,去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 逻辑没有问题,但IVD企业的研发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么?和平台的关系很大,如果遇到一个好的平台做着先进技术的研发,只要大方向没错,未来一定是抢手,但是如果遇到成熟期或者衰退期的公司,那么研发部大多在做着研发优化、测试原材料,降低成本的事,局限到某个人身上,就会是无穷无尽的重复实验。 如何对一个工作从“热爱”到“厌恶” 想想刚毕业那会,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主要是想多学点东西”,现在嘛,还是星哥的话更加实在“我只想多赚点钱”,那有没有既能学东西又能赚钱的工作的呢? 有的我们把它叫做“成长性工作”,这种工作的个人满意度是比较高的,但这种岗位是偏少的,大多数的人必须去做重复的、事务性的工作,随着工作技能的熟练,继续重复性的工作就会让一个曾经热爱工作的少年逐渐变得抱怨和厌恶这份工作。 一年的经验用十年,怎么给你涨薪 一份工作要么赚经验,要么赚薪水,但正如上所述,大多数情况下一份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几个月内就可以学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加长,从这份工作中能够获得成长会越来越有限;但随着年限的增长,对于薪水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于是出现一个什么情况,把1年的岗位经验用了10年之后,跑去跟老板说“看在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能不能涨点薪水”!你可能不知道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要5000元/月,长得好看还听话! 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案例,我有个朋友是做研发的,最近他去面试另一个公司的研发主管,被提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有产品经验么?”,当时他的回答是“我的XX实验技术是研发部最好的”。当然最终的面试没有成功! 从这里能看出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你以为的优势并不一定是市场所需要的优势,我们在实验室研发产品,攻关技术的时候,最想去做到最好,这是没问题的!就像我们在学校里要考第一一样。但放在企业里去看的时候,逻辑就变了,你的技术做到最好和你做的产品最好是两回事,而企业要的是你的技术变现后的产品。 职业发展摸索期,最缺框架感 我们的职业生涯有近40年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我们可能会做很多类型的工作,但最开始的几年一定是很迷茫的,一定是拿时间和体力在换钱,还区分不了什么是长期价值,什么是短期价值。 在工作的前几年,大多数人是找不到职业竞争力“框架感”的,主要的原因是经历的太少,会做的工作比较局限,缺少系统思维和框架感,也就是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去做这个事,做好的会怎么样,做不好会影响到什么? 我强调这个框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了框架感之后,你就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不是主管或者经理说“15日内把酶筛选出来”,然后去照做;而是知道筛选酶是因为研发某一个试剂,这个试剂的研发项目目前的进展是什么,遇到什么瓶颈,都有哪些方法解决。 同样拿IVD产品研发来举例,IVD产品分类、研发风险管理、原材料研究、反应体系、性能评估、注册检验等这些过程的进展,工作内容是有谁能够全部描述一遍的么?很少有人可以,我们看到的很多IVD研发人员只局限于某一个领域,细分步骤。 学这些有什么用呢?可以搭起来框架感,有了框架感你就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了,有了定位你有了发展的方向,也解决前面提到的面试问题,如何把优秀的技术转化为产品。 职场如战场,只有自己跑得快 进入社会之后,个人的成长很多时候是来自于工作,那如何才能获得上面所说的“框架感”呢?教大家三个方法。 (1)去一个好平台(好公司) 去一个好平台(好公司)能够解决你绝大多数的困扰,好的平台有系统化的培训,工作流程化,只要你熟悉公司流程基本能够掌握我上面所说的框架感,也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但好平台并不是每个人都遇得到。 (2)内部调岗 如果你在一个职位上干了2-3年,这个职位的工作内容你已经滚瓜烂熟了,此时公司又没有什么好项目在做,给你升职加薪的可能性也很小,那我就建议你做“内部调岗”,去赚取工作经验,自己去找职业定位,公司内部转岗是风险最小的,千万不要又换公司又换岗,没有个1年多是缓不过来的。 (3)多跟职场前辈请教 这个应该是平时见的最多的,工作遇到瓶颈了,不顺利了,找人聊聊之类,但是误区在于大多数人喜欢和自己处境相仿的人聊天,这样大家聚在一起就吐槽公司,吐槽产品;吐槽完反而更加焦虑了。我建议去找比自己年长的,工作时间久的,你比较欣赏的职场前辈去请教,这样容易得到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4)参加培训或者课程 前面的几种方法你都没机会试或者你都试了,还有一种常用的办法就是参加一些培训或者课程,通过自己的空余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