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软医疗”)向香港证券交易所提交了IPO招股书,中金公司和高盛为联席保荐人。公司曾于2020年6月30日申请科创版上市,但于2020年11月26日主动撤回。据公司称撤回原因主要是疫情致公司海外附属子公司的尽调等程序无法进行,以及公司计划优先推进潜在收购项目,遂终止科创板IPO。2021年5月31日和2021年12月1日曾先后两次递表港交所,但均已失效。 东软医疗成立于1998年,是中国第一台CT,第一台超导磁共振,第一台DR的研发生产企业,其收入主要来自于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1年已安装系统总数计,东软医疗是国内最大的国产计算机断层(CT)系统制造商及第四大CT系统制造商,市场份额为11.5%。截至2022年6月30日,已在全球安装超过44000台CT扫描仪,其中超过5100已接入其MDaaS平台。按2021年的销量计,东软医疗是国内最大的CT系统出口商。按2021年收入计,东软医疗排名第五。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CT销售数量分别是GE22.21%、联影22.13%、西门子18.39%、飞利浦12.73%、东软11.59%、Canon2.97%、安科2.89%、明峰2.89%、赛诺威盛1.26%以及康达0.89%。
东软医疗主要经营四大业务: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2年上半年,东软医疗总收入分别为19.08亿元、24.59亿元、28.03亿元及15.0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82亿元、0.93亿元、2.97亿元及2.19亿元。政府补助收入分别为0.93亿元、1.68亿元、1.00亿元、0.80亿元,分别占当期收入的4.9%、6.8%、3.6%及5.3%。尽管业绩快速增长,但净利润严重依赖政府补助。
毛利率方面,2019年—2022年上半年,毛利率稳中有升。毛利分别为7.38亿元、9.02亿元、10.64亿元及5.99亿元;毛利率分别为38.7%、36.7%、38.0%及39.9%。研发投入方面,东软医疗一直保持高比重投入。截至2022年6月30日,东软医疗共有研发人员765人,占全体员工总数的25.55%。2019年—2022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包括资本化研发成本))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21.4%、15.3%、13.2%及11.4%。
IVD业务 东软医疗主打影像产品,IVD业务占比不高,仅占总收入的3%左右,毛利率相对稳定,保持在60%以上。截至2022年6月30日,共有283名员工从事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的生产。产品线上,东软医疗只在生化诊断布局。NMPA数据显示,东软医疗及其子公司东软威特曼南京和东软威特曼沈阳等企业共有生化诊断相关产品注册证65张。 来源: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2年上半年,东软医疗体外诊断设备的平均售价分别为133,100元、122,600元、100,900元及101,600元,销量由2019年的71台增至2020年的113台。自2019年至2021年平均售价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经济机型销售额增加。报告期内体外诊断试剂售价保持相对稳定,约为1,100元。受疫情影响,销量由2019年的65,560,000毫升減至2020年的56,351,000毫升。 来源:招股书 引人注意的是,就在上个周末(9月3日),“成都核酸系统崩溃”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原因是2日晚及3日下午,成都核酸检测系统出现多次崩溃,尤其2日晚间,核酸检测系统异常导至不少市民冒雨排队仍等不到核酸检测。随后,涉事企业东软集团也被骂上热搜。实际上,之前西安、上海、等地核酸系统崩溃背后,承接方就包括东软集团。 图片来源:网络 东软医疗曾是东软集团的子公司,2014年被拆分。目前,东软集团仍是东软医疗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9.94%。东软医疗和东软集团共同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刘积仁曾在接受媒体时表示,“东软系”正在打造上市公司集群。早前,东软集团和东软教育分别在A股和港股上市。东软集团已分拆的东软医疗、东软熙康正在IPO排队中,望海康信也于2017年完成15亿元战略融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