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直被朋友说是乌鸦嘴,《疫情下,ICL行业价值思考》, 中重点阐述了ICL的行业价值,需要通过直观的价格下调,将利益让渡给最终的支付方:医保和患者,而不是将利益让渡给医院。 《第三选择:打破ICL市场格局的可选路径》中,也是预言了常规检验物价和分成比例将会面临双双下调的局面。 《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医保办发【2022】16号,铺面而来。 然而,不仅常规检验物价将会下调,怕是所谓的“特检”虚高的收费也将被打击。 我们主要关注这份文件的以下几点,并尝试做一定的解读,欢迎大家讨论。 集采-降成本-降价的螺旋式链条已经开始转动
不同于药物集采的轰轰烈烈,检验试剂的集采如果不是新冠,似乎也没有太多的动作。 药物占据了医疗支出的大头,检验并不是被首先“整治”的目标。 去年8月,安徽5大类23个试剂集采的公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开启了新冠之外的试剂耗材集采的大门。 不同于药物集采,药品零加成的政策决定了药物的集采价格即是终端销售价格,试剂和耗材集采仅仅是对“生产物料”进行了打包采购,检验项目实际价格并未调整。 检验项目价格调整并非这一两年的事情,在多轮的医疗改革中,不同省份、地区进行过检验项目价格调整。 调整的大致方向是生化、发光、免疫、PCR等依赖仪器更多的项目价格下调。 微生物、病理、免疫组化等以来人工较多的项目价格上调,符合提高劳务占比的总体要求。 然而不同于以往,这一次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是长期和动态的。 有了新冠试剂耗材集采的经验,接下来医院采购成本将会逐步向ICL采购成本靠近。 集采-降采购成本-下调价格,这样的方式其实是保证了医院和患者的利益,挤掉的是“中间人和中间商”的利益。 不仅仅是检验物价持续下调,技耗分离原则的持续推进,更是会给行业一个大大的难题。 这将意味着,终有一天,医疗机构的采购成本将无限贴近ICL采购成本,ICL真的只能收检验服务费了。 而回溯这个问题的源头,ICL的商业模式从一开就注定了这样的情况发生。 中国的ICL出生在一个公立医疗机构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地方,在野蛮生长的阶段只能通过让利给医疗机构,而不是最终的支付方,来获取更多的合作和市场份额。 在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价格战不可避免。 集采-降成本-降价的螺旋式链条已经开始转动,接下来将会去向何方? 一锅端:“特检”也不能幸免
资本驱动、地方保护、高价医疗项目、特定排他项目,他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 “特检”的产生,原本是为了满足临床医生诊断过程中,常规检测技术平台无法解决的检验需求。 而现在,动辄过万甚至几万的科研级项目,对患者而言,已然不逊色与治疗药物的负担,大套餐、大Panel大行其道,都打着精准医疗的旗号,怎么就非得这么大,弄的一点都不精准。 从大环境上看,两大支付方(医保和患者)支付能力都在下降,政策又重在保基本、保公立。 常规检验和特检,接下来都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谁能带领行业找到下一个前行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