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世纪疫情的第三年。新冠病毒就像幽灵一样,缠绕着这个疲惫的世界,闭上眼睛又时常被惊醒。 这场疫情改变了太多,但是好像又没有改变什么,它只是加速了历史的进程。 中国ICL的发展到今天的行业规模,是时代赋予的红利,只是有人站在了潮头。 总体上来说,ICL踩对了三次风口。 第一次:在监管的空白地带野蛮生长,这是需求驱动的商业模式成型。 第二次:政策和国家告诉发展的红利,监管政策逐步放开、国家GDP与医疗支出快速提升,实验室连锁化发展,实现从点到面的布局。 , 第三次:技术与资本催生的技术平台导向的增量,特别是以基因测序最为突出。 第一次和第二次红利主要的分享者是综合性实验室的小“巨头”们,而第三次红利大部分则由特检实验室吃进。 很多人认为,新冠核酸检测为行业带来了第四次红利,从行业业绩、资本市场认可、从业者收入等维度来看,确实新冠带来的收益远超前三次红利,但我更愿意把新冠核酸检测比作行业的一剂“**”。 在新冠来临前的2019年,ICL行业的增速已经明显下滑,全国各地市场格局基本奠定,留给新入局者的机会几乎没有。 新冠这一剂猛药,让大家疲于应付,也沉醉于社会的赞誉,似乎忘记了2019年业绩艰难的痛苦。 而每一次疫情缓解,大家回忆起痛苦并打定主意要重新出发的时候,疫情反反复复,再也没有人愿意提起那段我们差点不行的时光。 经济下行、财政收入不及预期、就业率下降、各个统筹账户资金紧张……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不短的一段时间,将会是所有行业、所有社会成员都需要勒紧裤腰带活下去的日子。 尽管一再强调,社会要在发展中解决矛盾,但肉眼可见的是发展失速、矛盾蓄积,蛋糕能否做大都成了问题,何谈去分蛋糕。 为什么要突然谈起ICL行业价值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到了要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 分析了很多ICL企业的宣传材料,归类来说基本强调以下两个方向的价值。 对社会运行:降低医疗支出。 传统意义上,ICL标榜的降低医疗支出需要做一个逻辑推理:借助ICL的诊断服务,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有时候是早期筛查、早期诊断),从而从大账上为社会降低了医疗支出。 假设这个逻辑是存在且合理的,那究竟ICL能够为社会节约多少医疗支出,这个账怕是难以算清。 但是ICL诊断服务是需要医保资金去支付的,每一个个体也是为ICL额外进行了支付(先不谈这一支付行为带来的收益),这些资金的总是一眼就能看到的。 这也是为什么部分地方医保不对ICL放开的原因。 降低医疗支出,不要靠逻辑推理,要实打实的让利给最终支付方,才能让社会真正认可ICL在降低医疗支出领域的价值。 这里有两点需要关注:各个地方医疗物价收费标准是最高限价,不是标准收费;医院不是最终支付方。 而这需要ICL充分发挥规模化生产的优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实现沃尔玛式的以量换价。 对客户服务:帮助医生更好的完成诊疗行为。 主要通过为医生提供目前不可及的诊断服务来实现,不论是基层医疗机构,还是具备一定检验能力的大型医疗机构,都需要ICL提供诊断项目的补充。 同时,诊断大型医疗机构,更多的是需要利用LDT的优势,实现创新诊断产品的快速普及。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最不容忽视的是提供的诊断项目应当是具备较强的“刚需”属性。 ICL在国内近二十年的发展,诊断技术平台推陈出新,检验指标百花齐放,实验室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出现了不小的非临床需求驱动的营收模式。 不断加强对测序特别是肿瘤领域的不合理检查,其实也是代表了监管和医生群体的共同意志。 规范的创新、满足实际需求的创新、创造了诊疗价值的创新,才能走得长远。 我们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见证了大众对ICL从不认识到了解,从光环闪耀到深刻质疑。 ICL承担了太多,也收获的太多。 很多业内小伙伴对舆论的急转直下,充满不解甚至委屈,但是放大到整个社会当中去看,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在承受着苦难,ICL确实是少有的极大受益者; 同时ICL也是动态清零政策的基石。 当两种不同的声音出现,当社会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ICL只是恰巧被选中。然而这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冷静,是时候从虚无的满足感中走出来了。 一个能够长久发展的行业或者企业,一定是为社会源源不断创造新的价值的。 看见,见证,思考。 凌晨四点钟,我看见海棠花未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