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深圳、上海等多地发生疫情,全国的疫情防控更加风声鹤唳,截至6月初,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河南、山西、浙江等多个省、市推行常态化核酸检测,频率在2天至10天不等。 各地常态化核酸检测多由民营企业支撑,理论上,这笔检测费用由当地地方财政支付。5月25日,《第一财经》发布消息称,大约从5月中旬开始,国家医保局发函地方医保局,要求不得用医保支付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费用。 很快,各地开始取消核酸常态化检测。 两天后,5月27日,四川省阆中市要求“市民自觉自费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消息上了热搜。6月9日,国家卫健委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低风险地区、低风险人群没必要频繁做核酸检测。 过了不久,对于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具体意见以文件的形式下发。6月28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发布,要求针对不同规模城市,根据风险大小,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确定区域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6月底,国务院成立专班整治“层层加码”问题,并在国家卫健委官网首页开通了公众留言板。之后,安徽、河北多地宣布取消常态化全员核酸检测。 全国多地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这对于此前摩拳擦掌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来说,似乎预示着战事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但顷刻间,安徽、西安、上海又都出现了高风险地区,疫情又有反复的趋势。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采样设备和人员来说,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对于超大城市,彻底解除常态化核酸检测绝非一朝一夕;对于小城市,疫情则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这也是个充满风险的行业。此前常态化核酸检测被提上日程时,部分企业快速扩充产能,不断提高效率,也有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