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检测给IVD行业带来的红利已经触底。 抗原出口断崖式下跌,国内常态化核酸需求正在收缩,国家已经不建议低风险地区频繁查核酸了。 3年的积累,IVD企业们的荷包都鼓鼓的了。 所以,从去年开始,都在大把的花钱了。 热景生物花1亿成立尧景基因,布局外泌体;再花5000万成立禹景药业,探索活菌药物研发。 硕世生物花4000万投资宏元生物,加码NGS。 圣湘生物先是20亿入股科华未成,后2.55亿投资真迈,看好基因测序。 明德生物2000万增资南京诺因,押注多重PCR和宏基因组测序。 东方生物6亿投资成都温江生物芯片基地,又花数千万投资正熙生物。 宝太生物出手20亿投入医药健康领域。 万孚生物全资收购天深医疗,扩大化学发光领域布局。 金域医学投资广州科金金域创投,投资比例为48%。 九安医疗花122亿理财投资。 …… 花钱快乐的同时,伴随着的也是增长的焦虑。 新冠业绩捅破了很多IVD企业50亿、100亿的营收天花板,但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没有新冠试剂这个单品的拉升,后续会面临业绩骤降的窘境。 因为新冠带来的业绩增长并不是可持续的。 抛开新冠来看,国内IVD企业还没有可营收百亿的体量。IVD产品种类繁多、同质化严重,每一个临床常开的项目,背后都是数十家上百家的产品供应。成熟的项目烂大街,新项目研发周期长,买买买可能是当下财大气粗的IVD企业最好的选择。 星哥写文章说,IVD目前主要的矛盾是老板们的雄心壮志和行业人才缺乏的矛盾,恐怕最后的结果是,老板壮志未酬,打工人换了一波又一波。 我个人倒是认为,IVD最大的矛盾是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市场需要好产品,研发总是匆匆上马。 前段时间和一家IVD企业的研发总监聊天,他觉得现在很多IVD企业研发的设备还比不上瑞幸的自助咖啡机。现在很多企业都困在IVD行业里,拿着落后的技术去想象先进的产品。一家企业应该基于自己的技术储备去研发迭代产品,而不是随便拉一波人就开干,没前途就砍掉,企业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跟风的项目大都脱离了企业的认知范畴。而现在国内的IVD企业,很少愿意花大钱去投资底层技术,更多的是看市场啥好就做啥。 前几天,IVD资讯发布了一条多家IVD企业进军采样亭的文章,有一条评论很刺耳但又深刻,“这么简陋的设备,真为行业感到羞耻”。现在看,入局核酸采样亭的,好多都是做保安亭、移动厕所的,虽然是企业可以月入上亿,以后迟早会成为城市垃圾。 我个人认为,有钱的IVD企业最好还是多投资研发生产,跨界多去请一些专家迭代技术,尤其是提升智造水平。很多其他行业的生产线都无人值守了,IVD企业还依靠数千人的招聘手工包装,多少有点简陋。 每次去展会,产品琳琅满目,但是长得都差不多,操作界面好多年不变了。新冠之后,整个行业亟待革新。 花大力气做好一款产品卖到全球去,好过搞全场景解决方案的模式创新。 这两年,不少人说IVD行业很卷。在我看来并不是很卷,绝大多数IVD企业都过得挺好的,有的企业靠着几家医院就能悠哉生存。千亿左右的市场规模,上市的IVD企业都快要100家了。真正卷的是手机行业,万亿的市场规模卷到只剩几家了。IVD的卷,更像是一种凡尔赛的卷,只是利润问题,不是生存问题。如80%的毛利率被砍到50%了;同一个产品有几十家获证了;抗原从9块降到3块5了。 当前,国产替代政策高歌猛进,采购进口产品都需要审批,不少企业欢呼雀跃。长远来看,并不一定利于国产产品的创新,因为不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短期替代了市场,长久丢失了拼杀的血性。 希望更多的中国IVD企业,在新冠之后的下一个巅峰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