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谈验证 这是刘博谈验证的第十一篇,进行诊断测试的第二个原则,只有当诊断性测试的结果可能改变对患者的治疗方式时,才应进行测试。 第二个原则,只有当诊断性测试的结果可能改变对患者的治疗方式时,才应进行测试。 只有当预先考虑到它可能导至患者治疗方式的改变时,才应进行测试。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决定一项测试是否会改变对患者的管理? 这有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检验结果对疾病概率的影响。 如果测试后的疾病概率将与测试前患病概率非常相似,则测试不太可能影响对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测试后的疾病概率可以通过使用贝叶斯定理来计算,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的内容中进行讨论。 例如,一个有典型心绞痛的患者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概率是90%。如果运动心电图测试结果是阳性的,那么患病的概率是98%;如果结果是阴性的,患病的概率是76%。 许多医生会得出结论,测试结果不会影响后续的治疗方案,因此不值得为了诊断而进行诊断。 其次,是决策的阈值模型。 这种方法是基于这样一个概念,即一个测试是根据其对疾病概率的影响来判断的。该模型假设了一个治疗阈值概率,低于这个概率就不进行治疗,高于这个概率就提供治疗。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进行测试后,患有疾病的概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至于从治疗阈值概率的一边越过了另一边,测试才会有用。 如果测试后患病概率与测试前患病概率在治疗阈值的同一侧,那么是否治疗的决定就不会受到测试结果的影响,就不应该进行测试。 人们必须估计治疗带来的收益和损害,以确定治疗的阈值概率。 例如,一些疑似肺栓塞的患者对用于肺动脉造影的造影剂过敏,而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的金标准测试。 许多医生认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会认为患者患肺栓塞的几率只有5%到10%,但他们就会开始抗凝治疗来避免可能是由于肺栓塞带来的的后果,因此,他们的治疗阈值概率是5%到10%。 接下来,是测试结果对临床结果的影响。 即使一个测试结果导至治疗方式的改变,如果患者不会受益,就不应该做这个测试。因此,人们关注的不仅是测试本身,还包括当其结果为阳性时采取治疗方式的有效性。 例如,研究人员计算了典型型心绞痛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因治疗方式的改变而导至预期寿命的平均改善。 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存在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中年男性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平均可获得约一年的收益,这种测试确实对临床结果有影响。 最后,是测试的成本效益。 这种测试性能的衡量方法是描述额外资源(资金)转化为结果(寿命)的效率,需要考虑做测试所增加的成本以及患者获得收益之间是否匹配。 如果一个测试结果可能会使患者获得好的结果,如改善寿命,但是需要患者付出难以承受的高昂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应该做这个测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