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基因公司 入行 穿越回到上个世纪末的1997年,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了中科院某研究所工作,在实验室打杂,PCR反应做了一年。 98年,在一个同学的引荐下,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一家名叫“基因”的公司面试。高档小区,高层楼宇,站在一楼需要九十度仰头才能看到屋顶,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种震撼和当时的办公层数---18(要发)。 还在创业初期的儒雅小年轻周总,窝在一个很小的挤不下第二人的办公室里和我聊天面试,记不得具体聊啥内容了,只记得最后周总直爽地告诉我某某学校的来者不拒,第二天就可以报到上班。 当时的职位是试剂销售,做了一段时间Qiagen/Clontech/NEB等,发现销售这个职位啥都要学,确实蛮锻炼人的:产品需要看资料自学,客户需要勤跑动拜访,做报告需要自己做PPT, 试剂到货了就是从地下室搬到楼上,有时还要送货…当时大家都是年轻人,做啥都是干劲十足不知疲倦,签单签到手酸,帮老板赚钱无数。 2000年公司业务和人员迅猛发展,迁入了更大的漕河泾开发区。有天和一个销售同事Tony聊天,他随口问了我一个问题:啥叫“胶体金”? 那是我学生物以来第一次接触这三个字---就象97年马普二组胡大侠面试考我啥叫microarray一样---我的大脑空间当然是一片空白,完全搭不上话---这个细节永久定格在了我的心里,成为挥之不去的烙印,却没想到我后来一直做的就是这个胶体金行业。 试剂销售做了一年半,领导说有个新的职位---“胶体金”仪器技术支持,问我是否愿意试试。我仔细考虑了下,觉得销售不是我最感兴趣的,进入新领域接触学些新东西,也不是坏事,就这样误打误撞地入了这行。 当时也曾暗暗想过,10年后不知我会是啥样。现在回头看,很深的一个体会就是十年磨一剑,做事要专注。一个人千万不要低估了自己专一时候的能力。只要肯钻研学习积极向上,在任何领域5年变成专家,10年变成权威,15年变成世界顶尖,并不是天方夜谭不可能的事。 虽然我自己没做到这个权威的层次,但回望这段走过的路,虽然曲曲折折、跌宕起伏,但充满了挑战和乐趣,特别是认识了一大帮行业内的前辈和有识之士,结交了不少真诚可信的正人君子,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感谢这段宝贵的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是平坦还是弯曲,它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之一。 (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 培训 万事开头难,最开始的那段时间,总是最艰难的。 我是幸运的,因为2000年刚开始做技术支持时,正好在北京有个相关的培训班,主办方是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 我们公司和密理博公司是赞助方,有两个名额,我就赶去和北京同事Frank会合,到达了那个叫三间房的培训地点---中丹培训中心。 印象中那个地方非常偏僻,但因为是国内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培训,还有继续再教育的学分,全国各地赶来参加的学员们的热情非常高:马岚、杨致亭、雷均平、顾子易、曹志刚、舒邦良等。 我现在还能叫得出名字的,在行业里继续发展的,基本都是独挡一面的“老总俱乐部”成员了。 第一次以学员身份虔诚学习了“神奇”的胶体金制备和标记技术,第一次在蓝色宝书上详细书写记载了实验相关的细节,第一次亲自动手煮出了玫瑰红色的胶体金,那份激动,难以言表。 当然,这里最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一件大事,就是认识了排在培训班老师名单之尾、主讲实验的年轻老师---林老师。 那时的林老师,意气风发,真诚挂在脸上,动手能力高超,最可贵的是把技术细节实验配方都无私奉献出来印成了白纸黑字,他是唯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老师。 从最初的入门老师,到后来基因时期的合作讲课,再到百道时期的大力技术支持,共同创办中国第一家“侧向层析培训中心” ,虽然后来理念不同各自发展,但在行业发展早期林老师还是有贡献的,感谢林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