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因疫情防控的需要,线上直播以其特有的方式迅速占据“C位”。从名人的直播带货,到大咖的直播讲学,打着各种旗号的各类直播一时间充斥网络。
其实,线上直播并非新鲜事物,早在疫情发生前就已经存在我们身边多年,只不过由于其大众娱乐属性明显,多年来一直在年轻人群社交、娱乐和生活中大红大紫,并未在专业市场活动中大行其道。
今天我们在这里不讨论线上直播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评论线上直播的娱乐属性。我们仅将注意力放在专业范畴领域回答线上直播和线下会议之间如何取舍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回答另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开会?
为什么要举办会议?
人类社会自诞生之初就发现群体协作是完成复杂任务最佳途径,但想使人——这一拥有复杂智慧和情感的高等生物高效协作起来是非常困难的。逐渐我们发现,集体议事能够极大的提高说服、协调、培训、激励的效率和效果,会议从此进入到人类社会中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政府、组织和企业应运而生了,有了这些机构,会议的组织者就有了合适的载体。
虽然现代社会间群体协作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协作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但会议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却始终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为什么没有变呢?因为人类的动物性、社会性需求没有变,人类社会通过会议活动来提升群体协作效率和质量的基本特性没有变。唯一在不断变化的是主办和参加会议的目的,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
如果我们做一个调查,问100个人,他们为什么举办或者参加会议,我想得到的答案一定多得令人怀疑人生。道理很简单,因为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与复杂的会议活动两个横竖坐标之间,至少可以组合出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的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会议就像一个万花筒,从不同的视角看,就会有不同的效果。难道会议就真的没有规律可循,支撑会议需求的底层逻辑就不存在呢?
当然不是,虽然会议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组织者的初衷却不尽相同——在为特定群体提供有价值服务的同时提升自身价值。参会者也一样,别看参会代表、企业、嘉宾、官员、学者的个人想法可能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参会初衷也是一致的:争取通过会议提供的平台进行价值交易为所在机构或自身谋取更大价值。细究起来,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表面需求、潜在需求。
l 表面需求:包括但不限于(组织建设、统筹工作、知识传递、投票选举、达成共识、新技术推广、产品展示、商务招待)。
l 潜在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收获名利、刷存在、联络感情、促进交易、拓展朋友圈、走亲访友、拜访领导、游山玩水) 。
经过上面的分析,大家就会发现也许线上直播可以满足大部分的表层需求,但对于个性化的潜在需求基本只能望洋兴叹了。
线上直播or 线下会议?
了解清楚了需求,接下来我们来看线上、线下如何选择的问题。我们先比较一下两种活动类型各自的优劣点,一般来说可以归纳如下:
我们以两次不同规模的学术交流类线上直播活动的后台数据为例进行分析:
线上直播观看量(点击率)虽多,但观众并不多,真实有效的观众大约只有一半,由此可见线上直播的精准度不高。
从观看时间看出,真正全程看完直播的不足20%,看完一半的也不过在25%左右,由此可见线上直播很难把控会议效果。
我们可以看到,3/4以上的观众是通过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观看直播的,这也是造成线上直播叫好不叫座的主因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观点:
适于线上直播:单纯教学性会议、指令传达性会议、品牌推广性会议等
适于线下会议:综合性会议、学术交流类会议、产品推广类会议等
结束语:
会议满足的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需求,会议这种群体交流方式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随着人类社会协作越来越复杂,会议活动也会以更加复杂多样的方式来积极应对这一变化。
以线上直播为代表的线上会议有其存在的空间和必要性,其作用和价值应该被理性看待,不应回避更不应盲从。线上直播与线下会议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就像网上购物和线下购物,你会通过叮咚买菜送上门,享受现代商业和物流方式带来的便捷生活。但你绝不会在网上随便看看就买套房子买辆车。
来源:IVD从业者 作者:市场老兵